新生兒的眼軸沒有成人的眼軸那么長,所以新生兒一般都是遠視眼,叫生理性遠視。新生兒的眼睛有300度的遠視儲備度數。隨著孩子的生長發育,眼球逐漸長大,眼軸逐漸變長,眼睛遠視的度數也逐漸降低,眼睛逐漸變為既不遠視也不近視的狀態,遠視能力緩慢消退,到小學階段恰好消退完,如果小時候經常近距離用眼,遠視儲備度數就會消耗過快。遠視儲備消耗后,如果不注意用眼,就容易發生近視。
當小朋友們到醫院檢查眼睛時都會有眼軸的檢查,那眼軸的長短到底和近視有什么關系呢?眼軸的長度的定義:就是眼球的前后徑。正常情況下,眼軸長度處于正常范圍,此時人的視力正常。通常眼軸每增長1毫米近視度數大約會增加200-300度。眼軸長度是衡量眼球發育和屈光狀態的重要指標、定期監測眼軸長度,有助于及時發現近視的發展趨勢,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眼軸增長速度,降低近視的發生風險和發展程度。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如果長期存在不良的用眼習慣,如長時間近距離看書、使用電子設備,或缺乏戶外活動,眼睛長期處于緊張狀態,會促使眼球向后生長,導致眼軸不斷變長,近視度數也隨之加深。
假性近視主要是因為經常近距離用眼,睫狀肌一直處于收縮狀態,晶狀體變凸。久而久之調節力變差,再看遠處時,睫狀肌也無法放松,無法牽引晶狀體變扁,導致遠處物體成像在視網膜前方,眼睛看不清遠處。假性近視通過放松和休息也許可以恢復正常視力,并不需要真的佩戴眼鏡,如果貿然戴上眼鏡,反而*終會成真性近視。
真性近視的眼睛,是由眼軸變長所導致的。真性近視是不可逆的,一旦發生真性近視,以現有的醫療手段是無法使眼軸長度縮短。
散瞳就是散瞳驗光,科學名稱為睫狀肌麻痹驗光,指的是使用藥物讓人眼的睫狀肌放松下來,讓驗光更準確,可以區分真性近視和假性近視。散瞳期間孩子會有視近物模糊、怕強光癥狀,在藥物作用消除后模糊感和怕光的感覺就會消失。散瞳需在專業眼科或視光醫師檢查給予醫囑后才可進行,切勿自行散瞳。 高濃度阿托品滴眼液副作用較大,有反彈效應;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0.01%-0.05%)對瞳孔直徑和調節影響均較小,對于控制或緩解近視的進展有效并且副作用小。研究發現,0.01%阿托品滴眼液可有效延緩近視進展,且反彈較小,副作用更小,但需要在醫師監測下使用。 如果已經確定是真性近視了,那就要及時配戴上適合的眼鏡。合適度數的眼鏡,會使光線剛好會聚在視網膜上,幫助眼睛看清楚物體。學齡前兒童(3-5歲)如確診為真性近視,且近視度數在100度以上就要求戴眼鏡。學齡兒童(6歲以上)確診為真性近視,只要近視度數大于50度,視力明顯下降,看黑板不清楚,就要求戴眼鏡。 一旦確診為真性近視如果不戴眼鏡,眼睛看遠處的物體會很吃力,睫狀肌就會過度自我調節,導致眼疲勞加重,近視程度加深。 許多學齡前兒童由于年齡小,常常不會表達看不清楚東西的感受,家長往往很難發現孩子的視力問題,而學齡期兒童由于近視早期的癥狀不夠明顯或孩子對輕度的模糊癥狀不以為然,不向家長反映,使近視不能及早發現。因此,給孩子定期做視力檢查,就成為早期發現兒童近視或其他眼病*重要和有效的手段。那么,我們應該多長時間給孩子做一次視力檢查呢?兒童青少年(6~18歲),建議每3~6個月檢查一次視力,戴眼鏡的孩子大約每6-12個月進行一次散瞳驗光。 近視主要表現是看遠不清楚,同時容易導致眼睛干澀、視物疲勞、眼球凸出等問題。近視若進展很快、度數很高、可能會增加眼部及眼底并發癥幾率。如果父母都是高度近視,則子女高度近視的風險也相應會增加。近視400度是眼底病變的開始,18歲前把近視控制在600度以內,眼軸26mm以內,可以降低青光眼發生67%,降低白內障74%,降低視網膜脫離98%,降低近視性黃斑病變發生99%。